《中国传播论坛—变化中的广播电视》胡正荣主编(2003年)

 《中国传播论坛—变化中的广播电视》
基本信息
· ISBN: 7810851993
· 出版社: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 编者: 胡正荣

目 录
主题发言——全球媒介的发展趋势
变化中的媒介结构与内容:是否削弱了信息性和政治性角色?

书摘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我国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互联互通之后.我国自己的直播卫星广播电视系统发射并起用之后和我国宽带网络建设成熟之后,广播电视生产、流通和消费形态都将发生重大的变革。就生产环节而言,产业分工、生产方式、生产策略等都需要调整。
集团化前,电台、电视台既是生产部门,又是流通部门。广播电视产业分工不明,细分程度非常低。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广播电视内容生产(节目制作)产业和市场,流通环节不畅通,播出市场混乱,频道、节目的重复、雷同、抄袭日益严重。集团化后,不论是集团内部.还是集团外部,就应该迅速进行广播电视产业分工。扶持和培育我国的广播电视内容生产产业,使之壮大、成熟.从而能够为即将到来的频道、频率的增加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内容消费需求提供充分的内容产品。壮大自己的节目制作产业,包括广播电视集团利用原有的制作实力形成的节目制作产业,以及尚不成熟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制作产业,才可能真正意义上用自己的内容产品占据自己的内容消费市场,否则,加入wTO之后,外来广播电视内容的冲击将是不可阻挡的。因为,外来媒介集团有着雄厚的资本实力、专业而水平较高的制作实力以及全球化的节目流通和发布网络,这使得它们的内容产品有着极强的竞争力。
集团化前,广播电视台的生产方式普遍是自下而上的、自发的小农经济形态下的作坊式生产,规模不大,生产环节不科学,所生产的节目粗糙、低质、不专业.而生产成本却不低。集团化后,需要彻底改变这种生产方式,建立良好的频率、频道以及节目生产方式与机制,变自下而上为自上而下,即由集团统一研究和设计所有的频率、频道定位、市场规模和目标受众,并且据此设计节目结构和时段结构,然后。进行生产和发布。集团的决策和管理角色突出了,频率和频道的经营角色和地位明确了,时段、栏目的功能和作用清晰了,生产和流通过程就理顺了。集团化进程与全球化问题
我国广播电视集团化进程是在媒介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实施的。因此,它一方面会面临一些国际上集团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又会出现我国自己的问题,如我们的集团如何面对全球化的挑战,特别是如何主动加入全球化的竞争中。
现行的广播电视集团的建构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却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高度集中,出现了新的一种垄断,减少广播电视竞争。这个现象其实在发达国家的集团化过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