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凤凰

胡正荣 沈东

凤凰台在香港,但毫无疑问的是,不管开办多少个美洲台、欧洲台,凤凰卫视的市场根基是大陆;凤凰台经常把观众带到充满变数的第一现场,但是凤凰主持人的话在哪里还是比谁都多,“听”凤凰台远远要比“看”凤凰台来得家常。身在香港的凤凰,使用的是普通话,以此标榜自己非地方台的身份,华语台的抱负。凤凰的镜头可以跟着女记者深入前线,可是三招两式之后,必定是回到老头领队滔滔不绝的演播室主场中来,让人觉得主持人和评论员永不停息的嘴巴好生了得。
作为一个整体,凤凰卫视的品牌塑造很成功,终究没有让哪个栏目的名字盖过整个电视台的声势。其一是凤凰台无论哪个频道的栏目数量都有限,唯独重播多。另一方面,细细回想起来,无论是现存的还是过去的节目,除了滚动播报的新闻之外,如雷贯耳的节目,也一样几乎清一色的是“说”的节目。《锵锵三人行》、《有报天天读》、《风云对话》等等等,有专访的,有谈话的、有独白的,形式千变万化,归根结底其实都是一个“说”字。能说的如窦文涛,不能说的如阮次山,都能做到说得一样多。
所以,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除了电影台之外,凤凰卫视日常的节目,可以完全达到只用“听”而无须看的效果,离开画面,滴水不漏。关键是,大家都接受了,喜欢的人也不少。
一白遮百丑,凤凰台取得了今天这样的声誉与成绩,关于它的很多话题,切入的角度自然就得为之一变。若干偶然和必然之间的关系就容易模糊。凤凰“说”的成功自然有背后工作者的辛苦努力和认真思考,这是必然性的准备和承接,除此之外,其实有若干大环境的变化也无法忽略,这就算得上是无法完全预料的偶然因素了。
凤凰开台艰辛守台不易,关心凤凰台的人对于这一点都还明白。细数起如今节目的渊源来,真是有相当的历史。最简单的,杨锦麟老先生不知道在哪里的吃早点的时候,出道未久的陈鲁豫就已经在早晨对着观众在报纸上圈圈点点了。而且从那个时候开始,内地就出现过对这种形式不成功的模仿,只是没有推开就不了了之了,也没想明白是否真的适合那个时期最广大的普罗大众,单是拿主持人说事儿,埋怨这头没有陈鲁豫那样温婉而洋气的姑娘。等到杨锦麟又来的时候,读报形式已经是全国江山一片红了,这时候很多人才回过味道来,原来形式的成功并不仅仅和主持人的个性气质相关。
与这个话题相关的,就是有关节目形式必然与偶然两个方面的讨论。想要做什么样的节目,多少是偶然的,时间长了,这节目成不成,是必然的。来的人是偶然的,来了留不留,是必然的。
之所以说到这里,源于两个关于凤凰台的“神话”。其一是,凤凰台现在谈话节目多,是开台之后多少年间因陋就简的传统使然。其二是,凤凰台会培养人,也会用人,不管是新来乍到的孩子还是久走江湖的老头,都能笑纳,并且打造成媒体明星。这样的神话,固然让人心驰神往,但是细想起来,凤凰台的一切就变得太过偶然了。开台的条件本来就是偶然,人来人往也是偶然,即使是管理层高瞻远瞩兢兢业业,也不会成就之后的一番事业吧。
所以变换一个角度,关于凤凰台的“神话”这样来理解地话也许就更恰当一些:凤凰台今日重“说”,有传统的惯性,而能成就今日的成功,除了对于传统的改造和设计之外,无可否认的是外部环境和这种节目形式的相互契合。而说到用人,即使凤凰台能够依照个人的特征来设计节目形式和细节,也必定得在具体的人适合于社会环境、电视台和频道定位以及传播形式需求的前提之下做出的。其实,这也就是,先定下人,才可能根据人来设计形式。回到前面,定人定形式,成不成的还得看观众买不买帐。明确目标,确定方向,然后给相关人员相当的发挥空间,这是凤凰卫视赔不起但是发挥想象力的工作方式,但是看凤凰台的记述,即便是号称眼光独到的凤凰掌门,对某些形式节目的上与不上,未来的发展,在节目开始之前都是犹豫再三没有完全的把握的。到底行不行,终究是得看观众,也就是看社会环境。
所以说凤凰形成今天说的风格,如果要从主观角度来分析,应该在于两点:其一是人所共知的成本低,易于操控;其二是船小好掉头,调整方便,换句话说,这个电视台基本上不会因为形式而逼死自己。其实到底用什么形式去做电视节目,真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说商业考虑也好,说频道风格统一也好,其实在一定的前提之下,毕竟目标都得是让节目本身有吸引力,有什么好东西都能装进去,而不必去削足适履。
这样,回头来看凤凰卫视这一“说”与观众的这一“听”,就像麦当劳里的服务生和食客一样。一层薄纸下面,装什么吃的都行,印度口味的还是中国口味的,只要是快餐的意思就行。这种“听”电视的趋势,其实早就悄悄开始。因为无论Discovery如何成功,主流电视频道里用画面逻辑说事的节目是越来越少了。虽然很多传播学者早就指责电视是一种毫无逻辑可言的表达形式,但是在一个电视变得越来越日常的时候,再让观众像面对一个图腾似的面对电视机,已经完全不可能。所以不论凤凰直播多少个小时的9·11和美国矿难,一组一组的画面有多少信息量,信息对于观众来说已经变成一组一组,而不是紧密联结的一片意义。
所以凤凰花多大的力气去做新闻,现在的新闻,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新闻了。话说多了,到底有多少深度暂且不论,面对或者“耳对”屏幕上老头帮的老百姓们,知道那个意思就心满意足了,那是带着广东腔的或者闽南腔的凤凰新闻。讲究画面逻辑的真正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都被安排到深夜了,而不管CNN和FOX的新闻多么奇异,却仍然让吃快餐的现代人乐于接受。
就如一项调查发现的结果那样,当人们被问道看什么杂志的时候,他们总会举出些牌子大而销量小的东西来,而实际上他们阅读的却是人人爱看却不好意思说出来的大众读物。陈鲁豫不再念的报纸,若干年后由杨锦麟来发扬光大,看似一个轮回,或者螺旋上升,其实是有道理的。

胡正荣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沈东,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