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中的广播与核心价值体系

image

胡正荣

刊登于《中国广播》,2008年第5期(总第179期),第1页

曾经一度有人认为广播这个媒介形式走向了衰落。但它近几年来的出色表现,却让人们不得不改变这个看法。截至2006年末,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67座,当年广播广告的总收入达59.01亿元。广播业之所以能出现令人欣慰的复苏景象,是与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分不开的。广告收入长期以来一直是广播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正是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才为广播行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近些年广播广告的上升趋势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都市有车一族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广播培育了新的听众群体,促进了广播业的新的繁荣。同样我们也要看到,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社会分层的加深,也同样为广播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机会。

当广播在中国经历着令人欣喜的复苏的时候,在世界范围内,包括广播在内的媒介业也正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应用,经历着重大的转型。视听媒介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之上的特点,使媒介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进步。广播的结构开始变得日益网络化,发达国家的电台经历了由综合电台、系列电台逐渐细化为专业电台甚至类型电台的过程,这代表了广播未来的发展趋势。伴随着分层细化必然会使广播提供的服务更为专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听众的需要。由于广播众所周知的较强的移动性、伴随性、听众的参与性与感情投入,而且除了车载收听以外,现在的MP3、手机都已具备收听广播的功能,这就使广播的独特作用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在广播的应用,播客广播、卫星广播等新的广播形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收听方式,并有可能在根本上改变广播的媒介形态,2005年美国数字卫星广播的收入高达20亿美元或许就能够说明这一点。传播新技术使节目质量和传输速度得到极大的提高,也使广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为广播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也为广播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价值体系从来都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根本指针和精神支柱,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整个社会日益商业化、世俗化,很多人失去了精神上的目标,因此,在我国价值体系重构与传播日显重要;每个社会的价值体系都是多元的,在社会日益分化的中国也不会例外;良性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占主流,多元社会价值和谐共存。充分发挥广播在建立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是目前中国社会的迫切要求,是中国长期健康发展需要。传统上,广播媒介无处不在,无远弗届,社会阶层细分程度高,服务多元。近年来,网络化、数字化等信息传播新技术的应用,传统手段与新媒介手段迅速融合,使其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展空间。

广播在传播核心价值体系方面,至少需要关注三个重点。一是,随着市场、技术、媒介的细分和进步,广播的社会动员作用日显重要和突出。传统上,广播媒介在社会动员中的作用就极其巨大,从国外二战的广播炉边谈话,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全民动员。在新信息传播技术的支持下,广播的个人性和专业化将会使此功能进一步加强。在各种细分的专业化广播频率中,都需要体现社会的根本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小到个人的审美理念和标准,大到社会、政治价值观。新闻频率如此,其他频率也如此。二是,广播的多阶层化使得广播在价值体系建构中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新闻、专题和服务性节目的成年性,音乐娱乐类节目的青年性、谈话类节目的社会多元性、网络广播和播客广播、博客广播的前沿性等使得广播可以多个手段、多种渠道、多个层次、多次传播和到达。三,通过新闻事件、谈话,乃至音乐娱乐,始终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公民意识、公共意识、法治精神、民主权利、真理、审美、道德、文明等等人类社会普遍的价值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传统美德。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政治形态如何建构,经济治理如何进步,这些保障社会得以和谐运行的价值观始终是根本的,核心的和可持续的。

胡正荣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