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5期(总第407期)
传统媒体中,互联网冲击最早的、最大的是报纸、杂志这样的平面媒体,但是,互联网改造最深远的、最复杂的将是广播电视这样的电子媒体。如果说,互联网上半场还没有根本改变广播电视的话,那进入了下半场的互联网,智能、云、场景、全息等将颠覆式改造传统电子媒体和视听传播。与其被动地被颠覆,我们不如主动地去开拓视听传播将进入新时代。
视听传播新时代的开拓与创新需要在几个方面发力,首先,将技术驱动力作为视听传播新时代最主要的力量。我们已经看到有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场景化,乃至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影像现实等技术已经和正在改变着视听传播的格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将彻底改变视听传播本体,即它的手段、形式、内容、传播平台,又将改变视听传播的主客体关系,即生产者与传播的融合,产生了prosumers,用户及其数据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还将改变视听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即视听传播弥漫在社会关系构建的各个领域,声音成为最为重要的、进入虚拟世界的入口,视觉成为最重要的体验虚拟世界的手段。
其次,对视听传播的形态进行颠覆式创新,才可能进入视听传播新时代。拜新技术之所赐,视听传播形态正在和将要发生颠覆式改造。传统的视频传播是二维的,是平面的,是画面内活动的,主要是横向的,如4:3或者16:9,还是主客体分离的,是社会关系的旁观呈现者。但是,新技术赋予了视听传播以全新的呈现、表达、传播和体验形态,一方面,已经可以看到的有流媒体、IPTV\0TT、视频社交等,还有全息沉浸、各种丰富的视频体验,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以及影像现实等;另一方面,视听消费形态也从单屏,向着多屏、跨屏,乃至最终走向无屏,而且可以是二维的,更可以是全息的、沉浸式的视听体验。
第三,突显用户导向在视听传播中的作用。用户地位和角色的在视听传播中将发生很大程度的反转。工业时代的视听传播中,生产者和传播者是主导,是主体,听众观众只能是接受者,因此被称之为受众。但是,互联网原住民经历了互联网上半场的成长后,他们的主导性正在日益增强,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方式,他们的需求及其满足方式与渠道等都在变化。他们已经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日益成为主客体的一体,即Prosumers。一方面,他们凸显出参与视听过程和情境的需要,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互动,在音视频构建的场景中体验。原住民喜欢交互、体验、分享、智能、场景、全息沉浸的视听消费。另一方面,他们参与过程中,即消费视听、再生产视听沉淀下的数据等可以成为生产者的重要的资源,使得生产者可以更加精准地生产,更可以精准地传播到达,从而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高度智能匹配。工业时代影视生产与流通的二八原则,即20%叫座叫好,80%平平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第四,以内容创新为核心要素。用户市场多样化、复杂化、精准化,视听实现技术多元化、复合化、深度化,这些都给内容供给,包括创意、生产、制作、运营等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一方面,内容创意开放和共享,PGC与UGC日益交汇融合,另一方面,内容生产与制作日益多元与众筹,以需求为驱动的生产与制作更加普及,再一方面,内容传播与运营更加多平台与多渠道,还有,内容及其IP链将呈现出几个变化,内容及IP资源云端化,内容与IP生产开发垂直化,内容服务场景化,内容与IP产业链跨界与智能化。在视听传播新时代中,符合新消费方式、创造新需求体验视听新产品是核心。新产品还需要在智能化、场景化平台上与用户见面而实现价值,
所有上述特征还只是视听传播新时代的部分本体和内部特征,这些特征有其自身规律和路径,但是要真正达成与实现,仍然需要外部和客体条件的具备,我们看到以中央广播电视台为标志的新一轮深化媒体融合改革在起步,我们看到以BAT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对视听消费、平台建设乃在底层技术和使能技术创新的重视,我们还看到视听监管机构和机制体系的改革也在展开和加强,这些都是好消息。因此,可以期待开拓一个视听传播新时代,进入一个全新的视听世界的时机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