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化软实力 焕发中国传媒生机——胡正荣教授做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十七大特别节目——中国之路”节目

【在线收听】胡正荣教授做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之路”节目访谈音频

【CRI讯】中国传媒拥有很多的传媒资源和广大的受众,在全球背景下的今天,中国的传媒业该如何焕发新的生机、面向世界?胡正荣:“我们做传媒的人要让自己的思维更开阔,眼界更宽广,创作的冲动更强烈,这样的话我相信我们的传媒业拿出来的产品,绝对能适应中国市场乃至世界的要求。”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做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十七大系列访谈节目《中国之路》,畅谈中国传媒的发展与创新。

本期关键词:媒介内容、新媒体、传媒观念、传媒管理者

主持人:听众朋友,欢迎收听我们的系列节目《中国之路》,我是主持人弥清,今天我们请到演播室的嘉宾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胡正荣老师,胡老师你好!

胡正荣:你好!

主持人:欢迎来到我们的节目中做客,你是研究传播和传播教育的,我们是做传播工作的,所以今天见到你也是格外的亲切,接下来我们马上要进行的就是二十多分钟具体的传播,把胡老师的思想以及对中国传媒领域的一些情况传播给我们的受众。说到我们的传播以及这次系列节目《中国之路》,还是从国内外听众广受关注的十七大开始谈起,据香港的文汇报报道说,“面对这一五年一度的新闻盛宴,各国新闻机构近来纷纷增派驻京人手,加大报道力度。”同时我们也看到新华社的报道说:“大会新闻中心8日启用以来,报名采访的境外记者数量逐渐增加。截至10月9号已有43个国家和地区的1092名境外记者报名采访。”同时今天早上我也收集到一些境外媒体比如说,法国的欧洲时报、日本的朝日新闻以及韩国的朝鲜日报,还有德国之声,对于十七大的这次召开呢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那么就想问胡老师的是,作为传播领域的专家你觉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嘉宾胡正荣与国际台主持人在直播间录制节目

胡正荣:其实这个是集中反映了这几年中国传媒的一个明显变化,因为应该说前四年吧,我在国外呆了两年,我深切地感受到一点,那就是中国经济上的变化,包括社会形态上的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之一,从报道的量,从报道的形式以及关注的范围和广度,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

主持人:你认为他们关注的初衷是什么?

胡正荣:最主要的一个初衷,这我也和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也聊过,包括2005年在哈佛大学做研究的时候也和他们的教授做了沟通,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家对中国的话题比较关注特别是媒体,首先一个特别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国经济腾飞以后,中国的产品,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在全球日益扩张,所以大家都觉得身边的产品是Made in china ,所以他们已经明显的感觉到这些都是他们区域不可离开的一个部分,那么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大家对中国除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契机的可能会给中国带来的一些(变化),比如:政治结构、社会结构的一些变化,大家会有一些预测和预期,比方说东西部的平衡问题,一个社会内部不同阶层的问题,包括政府职能等这些方面国外媒体反而越来越开始关注了。

主持人:你说的是国外媒体他们关注的一个初衷,那有没有这方面的原因,比方说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新闻机构在接待外国媒体上这些年也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成熟?

胡正荣:我觉得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如果说他们对中国很感兴趣,我们对待海外媒介或者说海外舆论的态度、方式不发生变化的话,他一样也是无能为力的。

主持人:我们看到大会提供了各种各样非常便捷的这些措施和条件供他们来采访。

胡正荣:对,这次十七大一个是会议本身很重要,另外我觉得这次这个开放度和宽容度要比过去大的多,所以说这也是为什么国外记者报名比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背景资料: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近几年来我国的传媒领域发生了很多变化,特别是一些广播电视节目可以说令受众耳目一新,像媒介数量的增加、传播范围的扩大以及新媒体的出现等等都对人们带来很大的影响。

主持人:十七大反映的可能是我们国家在新闻领域和传播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个点或者说一个侧面,那么我们知道十六大以来,我们国家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那你觉得十六大以来,我们中国的传媒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胡正荣:实际上这四年之中,特别是十六大以后,那么中国整个新闻传播业发生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我觉得有几个标志性的东西,第一个标志性的东西就是整个媒介行业里内容的范围和广度大幅度地扩大,什么意思呢?这就是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思想越来越解放,所以对新闻媒体报道内容的宽容度在加大,你比方说,我经常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包括我跟外国的学者和业者都在讲2003年当初我们报道SARS的时候多少还有点艰难,但后来随着社会进步程度的提高,包括对突发事件,灾难,包括对后来的禽流感等等类似的不管是灾难性的东西还是疾病性的东西、关系到社会民生的问题,这几年都在放宽,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地方媒体可以看到民生新闻在前两年非常热的重要原因;再一个变化就是媒介的种类在大量增大,这使得媒介这个行当本身的竞争在加剧,就像你刚才说的原来全中国电台也就300多家,频道也就1000刚冒头,现在有1900多个广播频率,2400多个电视频率,那么再加上新媒体的扩张,所以信息渠道一下就增加了,增多以后,老百姓获取信息的方式、空间都在增大;我觉得第三个明显变化应该是可能对未来影响最大的就是新媒体。

主持人:新媒体。

胡正荣:你看互联网,包括现在的手机,特别是我们通常说的互联网上自主视频的音视频的网站,像国外很有名的YOUSPACE……,当然国内也有类似的这种网站,实际上他们的影响力都在扩大。

主持人:说到这呢还要提一提我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2006年我们提出了打造国际传播新体系这样一个理念,同时新媒体就是国际台发展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原来点击率就很高的国际在线,那现在有视频,也有网络电台,我们国际台现在还在做手机电视这样新媒体的一些东西,可以说也加入到这样一个大潮中了。

胡正荣:是,从这个角度上讲国际台非常符合社会发展这个大潮,而且有一点特别关键的就是说传统的这种电台模式肯定要保持,要改革,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去要建立一个国际信息的集散地或者一个信息中心,所以你看一些比较成熟的媒体,包括像国际台,就是说除了音视频以外,除了信息以外,还有大量的一种多语种服务,这些我相信在国内都不是一般媒体或一般网站可以比拟的,因为你的优势在这,所以我觉得借新媒体这个东风为未来的这个传播空间提供的机会会更多。

主持人:恩,那胡老师这一番见解对我们来说也是极大地鼓励,说到这些变化呢我们真的感觉到传媒真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景象,胡老师这两年在传媒管理这个专业可能研究的比较多,而且建树也比较多,那面临这样一个纷繁增长或者说百花齐放的局面的时候,管理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胡正荣:我个人观点就现在的中国传媒业来讲,管理是一个关键,或者说管理是最重要的、最突出的一个软肋,因为这么说吧,一个传媒业我们把它简单划分的话,它分“上游”和“下游”。所谓的上游就是内容的生产和提供,下游就是一个内容的流通和传输,那么我们现在明显的发现一个什么问题呢,由于你管理效率的问题,由于你资源分配的问题,所以使得上游的生产和加工不太尽如人意,我们经常说我们的原创性差,我们举个例子,我们传媒业里同质化很高,大家也经常提到这个问题,这个实际上就是我们在前端的内容创作管理上或内容的生产管理上我们还是有很多的经验不够的;然后到下游,所谓的内容播出,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管理的技巧需求,比方说你怎么编排节目、怎么设计栏目,这个栏目怎么根据受众的需求满足他的个体差异,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管理问题,所以要想让传媒的资源合理配置,传媒的效率提高,从而获得更高的一个传播效果的话,管理在其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尤其我觉得对现在的我们国内的传媒业来是说。
主持人:就你了解,我们国家的传媒管理者正在进行一条怎样的路子?

胡正荣:现在传媒管理者一个很重要的变化起码有这么几点可以说,首先一点就是国内大的主流的包括像国际台、中央电视台等,我觉得他们对市场的捕捉越来越关注,你提供的内容是消费的一个产品,所以你内容的质量和内容的数量是老百姓最关注的,所以我觉得一个变化就是现在管理者看重市场这块,再一个就是现在管理者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他们原理用一些新的理念、手段和措施来进行内部的改革,比如说你用人体制要改,包括内部的资源也要改,像北京电台在节目制播上就是相对的一个分离等等,所以说最近几年特别是这两年国内在传媒这个行当管理上的一些变化就是抓市场、抓内部机制调整,这个就使得他对未来效率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

主持人:我听说你刚从国外做学术交流回来。

胡正荣:对,去年七月回来的,在海外主要是做一些新闻研究、走走新闻机构以及和他们那的学者做一些交流。

嘉宾胡正荣笑谈新媒体发展

主持人:对,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你在跟他们交流当中肯定有很多收获,而且有很多感触,那关注他们和他们交流的同时可能思考更多的就是我们国内的境况,你就觉得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胡正荣:我觉得最大一个感触就是,咱们说一个很实际很实践性的问题,那就是你看了国外的电视节目或者广播节目,你会发觉他们呢感内做出来的我们也能做出来。而其中一个主要的差异或距离可能在于我们有很多在于观念的问题,管理的问题、政策的问题,比如我们在节目的创意上,自缚手脚的地方比较多。

主持人:同时我们看到我们拷贝国外节目的形式有很多。

胡正荣:对,那么往往就在心态下想一想算了,我自创的原创的也不咋样,干脆我就学现成的,用那些被实践证明的还不错的节目所以说有这样的一些心态,当然还有我刚刚说到的体制的问题,政策的问题等等,所以我们跟他们的差别主要是在这些方面。硬件上,工作人员的能力上我觉得并不是很明显的一个区别。

主持人:同时也我相信你有看好国内传媒业亮点的一些东西。

胡正荣;对,我个人觉得我们的改革在进一步深化,中国传媒业还是有很大的一个空间的或者说一个很光明的前途。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几点让我特别自信的,也是中国传媒工作者都应该感到自信的,第一:中国的传媒业拥有世界上不太多见的传媒资源,这个资源包含的东西很多,比如说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你要做节目也好,做媒介产业也好,内容资源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们有沙漠、森林、高山等,包括稀有的动物,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国内很多自然资源很多国外的制作者都愿意来,比如说他们来到故宫、拍我们的大熊猫、九寨沟,所以我就觉得我们应该自信的是我们有丰富的内容资源;再一个就像你刚才说的中国市场中的13亿受众,而且还有就是新媒体广阔的发展空间,你比方说我举个例子,应该说2005年在国外我做讲学的时候,我提供的数字,全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才有三亿多,现在已经达到了五亿七,再加上三亿固话,所以中国的电话用户就达八亿七千万,再加上我们的电视啊,所以说我们的受众空间是非常非常的的,这就说明你的市场容量大,那么再加上我们电视、电台的频道以及服务空间的加大,再一个自信的就是中国的传媒工作者要对自己的能力要有充分的信心,我们现在技术条件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全国电视、电台数字化的程度啊,包括报纸的数字化,甚至在互联网上大量建自己新的网站,所以说这些技术上的条件都不会有太大的差距,而主要在于我们思维的开阔性,这个特别像我们的十七大特别要提到的“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就是我们做传能够媒的人要让自己的思维更开阔,眼界更宽广,创作的冲动更强烈,这样的话我相信我们的传媒业拿出来的产品,绝对能适应中国市场乃至国际世界的需求。

主持人:从你的话里,我也感受到了不少的自信。明年奥运会的到来,可以说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的焦点了,那在这其中呢传媒发挥的作用,我想我们的听众和我们是有共识的,即这是不可忽视的。你认为目前中国传媒界这种状况是不是已经具备了传播好奥运的条件?

胡正荣:应该先说一句话,今天的奥运会实际上是一个媒介的奥运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奥运会现场所有的信息,像现场的观众(即使是最大奥运场馆也才8万人),对吧?

主持人:对。

胡正荣:那么你真正让世界来分享奥运的盛况,你只有利用传媒,特别是利用现 在的电视和新媒体。

主持人:对,现在在进行体育盛会的时候,晚上熬夜,喝着啤酒,看电视已经成为全球上演的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

胡正荣:而且这也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再一个层面就是借奥运期间各传媒间的竞争可以说也达到了最顶峰。应该这么说它的策略、它的技巧等它所能想像的一切战略都会达到最顶峰。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审视中国自己的媒介有没有迎接好或者做好迎接奥运会这个准备的话,我觉得客观来讲,就是相当程度有了一些积累,因为毕竟这么多年,尤其像我们这些比较大的主流媒体,在这些方面做了充分准备,包括未来的频道怎么设计,明年频道与频道之间怎么设计,栏目怎么设计,要找哪些资源,要建哪些专家库,这个我得到的信息已经是相当成熟了,那对于技术上的平台,比如说高清的电视转播等等,不过我要说的一点就是在奥运会期间,我们媒介还有更多的空间去施展,比如说跨媒体的联动,有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一些拓展,比方说对新技术手段的使用可能也需要在某些时候拓展。昨天,我跟美国普渡大学代表团在聊起来的时候,美国人最近研究出来了一个新的技术,是什么呢,就是在奥运场馆有大量新型服务的手机,提供给奥运场馆的观众,比方说我在这个奥运场馆里看比赛,现在肚子饿了,我怎么办呢?我就可以发一条短信,那个地方就把饭送到体育馆的门口。

主持人:作为一个研究传播的专家,而且是在教育领域的一个教育工作者,根据我的想象那无非就是你的观点,你的理论来影响这个行业的发展,就是学术交流和教育工作,不知道除了这两个方面,还有哪些用你观点去影响我们这个行业?

胡正荣:就我本人来说,除了这些以外,我倒觉得我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更直接的一个作用反而是跟传媒的关联,比方说我们会大量的给传媒界做一些咨询服务、策划服务、开一些会、做一些报告,那这里面分两块,一个就是给电视台、电台等本身去座谈、去策划、去提意见,还有一块就是给我们的决策者,包括我们国家广电总局,包括中宣部以及发改委等,因为他们是给中国传媒业制定发展方向的,所以呢有时候和他们沟通的过程当中,也就发现有一些观点是被他们接受和采纳的,那这样的时候你会觉得你的研究成果还是对中国的传媒或多或少发挥了一些作用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一个学者来说,或者一个学术的管理者来说,应该说他发挥作用的空间还是多样性的。

主持人:对,包括今天到我们的演播室来做客。

胡正荣:对,也是一种啊!

主持人:我想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今天不管你是第几次走进国际台啊。

胡正荣:我第二次来这里做节目。

主持人:第二次来这里做节目,那我相信你走进中国的每一家媒体的时候不应该感到陌生,因为那里有很多都是你的学生。

胡正荣:对。

主持人:包括我也是。我不知道在学生从学校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走上你关注的传媒领域的时候,你会再怎样关注他们?

胡正荣:从我们老师的角度来看,我们身边的好多同事一样,对自己当年教过的同学,他实际上是始终关注的,我教的第一届的学生是1985 级的,也就是像中央电视台白岩松他们那一个班,所以从他们那以后的,只要是我教过的学生并且我能知道的我都时时刻刻关注它的节目。因为广播节目我听名字可以听到,电视节目看形象我可以看到,当发现很好的时候,我就情不自禁的给他们打电话,说“这节目做的挺好的啊。”,但有时候碰上他的节目有点问题的时候,也会给他发个短信,就会说,“你这个节目似乎还是有一点改进的。”,所以我觉得业务上的这种互连互动,互通,以及师生之间的这种交流啊!

主持人:我觉得这是分不开的,这是老师的一个情怀和专业领域的一种眼光在交错。

胡正荣:对。实际上是一种多重责任感。就是你当老师的,干媒体的,你从媒体专业工作者也好,或者从教学工作者也好,就觉得,应该叫他更好的改进,心中老有那样一种愿望啊。

主持人:我们听到胡老师在专业方面这么多独到的见解,同时呢也感受到了你作为一个老师对学生的这种情怀,那我不知道你对自己的定位会更多的想到自己是传媒领域的学者,还是一个老师?

胡正荣:我基本上是把自己定位在老师这个层面,但是这个老师不是一个简单的老师,我希望做一个学者型的老师,而这个不能完全画等号,一般教师基本就是知识的传授者,学者型的教师更多的是知识的创造者,然后再加传授者。首先你要有知识的创造,才有可能把前人和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别人,所以我更倾向把自己定位这样的一个人。

主持人:那最后让我们祝愿您这条路走的越来越好。

胡正荣:好谢谢。

主持人:谢谢胡老师今天到我们节目中来作客,今天的中国之路到这就结束了,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