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姬德强[*]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媒介化社会”已经逐渐成为常态。以实时在线、互联互通和大数据为代表的融合媒体时代正在到来。在高度媒介化的当代中国社会进行文化建设,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媒介平台在重塑文化形态和文化机制的过程中所呈现的突出作用,尤其是各类社会群体乃至个体在使用多种媒介形式发展自身文化过程中所展现的多样性。而传媒类高校智库的建设则是其中的重点。
一、传媒类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传媒类高校智库有着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对信息变迁的专业敏感。在向智库角色的转型过程中,此类机构有着对信息与传播技术、产业、社会舆论和国际社会的接触优势,能够更快地捕捉热点,进行研判,提供分析,并最终给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咨政方案。
然而目前传媒类高校智库也面临一系列的转型困境,制约着未来的发展:
第一,研究对象滞后。多年来的传统媒体思维以及长久以来的行业路径依赖,使得相关研究以传统媒体机构的发展和变迁为主要思维起点,并未全面接触中兴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融合媒体生态。
第二,理论框架陈旧。对于互联网和融合媒体研究的迫切需求和理论框架的传统媒体中心主义之间的悖论正在成为传媒类高校智库亟需解决的首要理论难题。
第三,研究方法单一。目前传媒类高校智库的研究仍然主要借助调研、访谈和阐释等定性研究方法,仅有的定量方法也多限于有限的数据规模,无法应对几何级数增长的大数据所构成的挑战。
第四,组织机制掣肘。受制于大学管理体制,相关研究多以个体为主,研究者之间的横向合作较少;与此同时,学术评价和创新激励与行政主导的晋升机制挂钩,加之部门之间壁垒森严、沟通不畅,使得学术研究逐渐远离问题导向,严重影响了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及社会服务的水平。
第五,开放程度不足。多年以来,由于组织机制和身份定位的局限,传媒类高校智库对外交往一般限于高校、或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与外界社会接触有限。在互联网思维和融合媒体主导的时代,传媒类智库只有更积极地融入社会各界参与的传播实践创新浪潮,才能获得未来发展中最为扎实的现实土壤。
二、传媒类高校智库的转型路径
基于上述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如下的转型路径,供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和各传媒类高校智库参考:
第一,以宏观文化建设为指针,重新定位传媒类高校智库的角色。不寓于传媒产业,回应国家中长期的文化建设目标,应是传媒类高校智库与其他各类智库齐头并进谋发展的基本前提,这也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跨学科为平台的智库建设的宗旨。
第二,从学院派研究向以问题为导向的政策诠释和对策提供转型。这是高校智库建设的根本逻辑,也是对传统大学系统的重要挑战。那么,转型后的传媒类高校智库,一方面要充当国家文化建设和传媒类政策的积极诠释者,参与信息传播环境的治理;另一方面,要主动承担来自政府的研究任务,形成简洁、快速、高效的对策性研究机制。
第三,从分散式、短期研究向综合性、中长期研究转型。在媒介化社会环境下,各级政府对媒体的关注主要在于应对各种媒体新现象和新挑战,无暇顾及未来更长时间的结构性变迁。这就要求传媒类高校智库在完成诠释政策和提供对策等日常任务的同时,设立中长期研究计划,分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这也是政府和智库的明确分工。
第四,从封闭研究和高校内部交流向多层次对外交往转型。长期以来,高校自成一体,往往会导致高校与以政府为代表的各类社会部门越走越远。传媒类高校智库首先需要积极走出校园,与相关政府部门建立资源成果共享与工作联动机制,与其他智库系统、企业和社会部门保持全方位互联;其次,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国外智库保持沟通,在政府间硬性合作的框架内外,充当聆听者、分析者、沟通者甚至谈判者的多重咨政角色。
第五,充分利用多种信息传播和沟通渠道,服务政府,影响社会。与其他智库不同,传媒类高校智库拥有多年来积累的对于传播渠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整合传播的框架内,采取优势互补、系统设计的方式,全面采用各种渠道进行政策阐释和舆论引导,为政府运作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这一独有的行业优势需要在智库建设中得到加强。
三、文化建设对传媒类高校智库的特殊要求
在媒介化社会的背景下,作为系统工程的文化建设也对传媒类高校智库有着专门的要求:
首先,从技术、市场和社会等角度,为政府描画融合媒体生态的全景和变迁逻辑,使得相关政府部门了解和掌握新生态下信息的传播规律,舆论的发酵逻辑,以及媒体与社会、文化之间崭新的互动关系。
其次,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充分对接各类市场主体,为经济上做强做大相关子产业提供最新的理念和运行方案。
最后,通过与国内外智库的广泛交流,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提供来自贯通中外的跨国、跨文化的技术、文化和社会心理分析报告,以及可能的叙事或产品方案。
总而言之,在媒介化社会的背景下进行文化建设,传媒类高校智库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应当依托行业优势,顺应融合潮流,坦然面对问题和挑战,果断实施整体转型。
[*] 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教授、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理论、广播电视传播、媒介政策与制度等;姬德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