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问题、机遇和挑战――专访中国传媒大学胡正荣教授


廉锋[《文化创意产业参考》记者]

胡正荣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6年,被称为“文化创意产业年”。在过去的一年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和因素。这些问题和困难倘若不解决,就谈不上未来的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将走向何方?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理念、态度和实践来面对这一“巨大的历史发展契机”?本刊记者专访了胡正荣教授,他的质疑、反思精神和历史责任感,以及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独到观点,让我们深受启发,并受益匪浅。

创新传承:价值体系、文化理念的碰撞与交融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那么,文化创意产业在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什么作用?我们该如何处理和平衡创新和传承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此,胡正荣教授有其一番独特的见解。

中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并将“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任何一个社会的形成,任何一个制度的建立,首先是要有一种理念。简单而言,是要有价值体系和文化支撑。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个社会之所以赖以生存的根基性的精神体系和由此而生成的物质系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老百姓也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了很多困惑。为什么?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个社会好像找不到什么价值体系和文化理念,没什么道德标准底线了。从一个社会良性发展来讲,一个社会不能光有物质,还需要有精神。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物质层面的问题已经解决得很不错了,但是精神层面的问题,现在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道德失范问题、价值判断失衡的问题等等。任何一个社会,都是需要有精神,有社会文化传承在里面的。文化是一个社会长期形成的,能对你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行为起到导向、规范作用的东西。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东西没有了。过去传统的都被抛弃掉了。我们现在处于“旧的价值体系被抛弃,但新的价值理念还没有建立起来”这样一个空白期。所以,可以说,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是在做一种价值体系和文化理念重构的努力。
创新和传承的问题,自鸦片战争以来,就是中国人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但到现在依旧没有结果。为什么?因为我们照搬西方,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西方的价值、理论、方法,更多的是人家那块土壤里长起来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你拿过来未必管用。但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和心态是要把持的,从文化的进程来讲,任何文化想要生存、发展,并且能够进步,首先第一个标准就是你必须得开放。不能老是孤芳自赏,自以为是。第二点是多样化。这点和第一点联系很紧密,因为你只有开放了才有可能多样化。想多样化你必须开放。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和多样化相关的,还有宽容。你要接纳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文化只有吸纳差异,才能有创造性。这就回答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问题。为什么叫文化创意产业?它特别强调“基于个人创造”。集体力量的前提条件是个体力量的释放。必须让每一个人的个性充分释放,这样他的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社会需要鼓励宽容,鼓励差异。差异化、多样化,这样的社会才能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有活力的社会。因为有差异才有碰撞,有碰撞才有火花。这一点在国内还比较难。因为中国几千年下来“大一统”惯了,中国文化更多的是求“同”,不求“异”。如何在“求同”中“存异”,如何在交流和碰撞中吸取有利的养分,的确值得我们反思。

理论研究:既要向内,也要向外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而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可以说正处于起步阶段。胡正荣教授认为,研究者应该同时做好“向内”和“向外”这两部分的工作。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理论研究者要做向外和向内两部分工作。这两部分并不是割裂开的。首先,“向内”就是说中国的学者需要踏踏实实研究现阶段中国文化业的现状。比如,现在很多博物馆都活不下去了。为什么活不下去?你说中国人没钱吗?中国人去博物馆的钱总还是有的。但大家都不愿意去。但老外的博物馆,很多是免费的,国家支持。此外,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除了文化、人文学科的学者,还需要政治学、经济学家的参与和研究。例如,公共政策的制定,文化具有怎样一种公众导向,这都是需要历史学家来做研究和判断的。而研究经济学、政治学的学者如果介入进来,视角可能就更广泛了。总而言之,国内的文化产业研究还是要多视野打开一点,研究的领域要宽泛一点。
“向外”,就是不要太固步自封,要开放。毕竟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和实践,发达的都是韩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地,所以还是要踏踏实实地研究人家是怎么回事。因为你研究了许多别人的东西后也许会发现,没准我们现在整天嚷嚷的东西这些国家早就讨论过了,甚至早就实践过被证明是不对的,或证明是好的。说白了,就是“向外”去取经,掌握经验,吸取教训。现实情况是,我们国内的学者在这一块研究得不多。而一些从国外回来的专家,拿着西方的一套东西来说中国,又会出现“食洋不化”的情况。举个简单的例子,数字电视在世界目前发展得最快最完善的是英国。英国发展数字电视十几年历史当中,经历了哪些波折,有哪些问题;为什么在英国这么一个地方发展数字电视会相对快速而成功;为什么美国这个传统电视最发达的国家,数字电视发展这么慢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国内还是了解者寥寥。我们研究数字电视,就是埋头拉车,闭门造车。制约中国数字电视的问题在哪?你去研究英国的数字电视,你会发现,制约他们的问题恰恰也是制约中国的问题。而有的不制约他们发展的因素反而在制约我们,这就叫“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你不知道别人走过的道路是怎么回事,那只能是重蹈覆辙。所以,还是要向外,多看看在文化创意产业上理论和实践上都走得比较快的国家。这样可能对我们包括政府作决策、文化业者自身发展、理论研究等可能都会有一些帮助。所以,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就跟文化本身一样,要开放、多元和宽容。学术研究不就是研究问题的吗?因此,学者应该不回避问题,研究问题,并找到解决之道。

体制政策:最核心的问题所在

胡正荣教授在访谈过程中,一再强调,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体制和政策。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扮演好什么样的角色?这是值得认真反思和揣摩的。

文化创意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它的重点是不一样的。现阶段,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核心问题是体制与政策。政策太滞后了,体制又比较死板,没有活力。这样如何进步?其实中国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个体人才,一点都不比美国好莱坞的人笨。可能眼界是有点差距,但这不是本质性问题。孙中山讲,中国人一个个还行,为什么放在一起就是一盘散沙?这就有问题。可能外界环境存在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又比如,同样是做广播电视,它能剽窃和模仿国外的,但做的电视节目就是不好看。为什么?政策和体制的制约太大,框框条条太多。文化要开放,但我们现在设置的雷区和禁区太多。许多好的创意刚一出来就被打掉了。为什么?因为不可能做。
就中国的情况来说,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有点偏大。中国还是“大政府、小社会”,政府在经济里面,插手太多。它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经济的执行者。各地政府忙于参与各地的经济建设,其实,政府只要提供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就行了。既然是一个市场经济社会,政府扮演的作用不要那么大,一是要向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性的环境,第二政府来主导提供公共品。可是我们恰恰在这两方面,政府做得都不太好。
其实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一点都不复杂,即使是国外,也没有多少特别成型的理论。因为第一这个东西新,第二这个东西也没有什么特别深奥的理论。从产业角度来讲,你让它按经济规律来走;从政策上来讲,你保护公共利益;从发展的规模来讲,你放开。这三个条件保障了,文化创意产业就起步发展了。就这么简单。说白了就是,你要创造一个政策的良性的环境,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条件。但同时政府还要出资去支持那些纯粹公益型的事业。比如交响乐,国外的交响乐如果光靠票房,它也活不下去。这时,政府就要出面去做这些事情。在中国,像京剧、戏曲等,国家就要保护,如果按产业规律去做,它是要死掉的。此外,门槛要降低,口子要放开。让多元的、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表达方式进来,这样文化才能进步。所以,这些都做不到的话,文化创意产业就只好停留在热热闹闹的空谈上。

杜绝盲从,构建产业链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说是中国产业界的一次整体升级。一个产业要得到健全、良好的发展,必须打造一条和谐、顺畅的产业链。胡正荣教授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出发,畅谈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要发展,除了体制政策这些问题以外,其中一个关键就是产业链的打造。当然产业链跟政策体制是相关的,如果你的政策体制不顺畅,你的价值链也是建构不起来的。价值链简单来说,包括生产和流通这两大块。它又细分为6大块,资源、创作、生产、包装集成、流通、展示。文化创意产业要真正发展,这6块都要齐头并进。比如媒介业的发展,中国媒介业的发展下游很发达,电台、电视台很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渠道过剩、内容短缺的时代;但上游内容制作不够。为什么上游不发达?因为政策适用性不够。在中国,民营公司做电视很难,一般都是小公司。做得稍大一点,就被电台、电视台挤跑。存在不平等的竞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你要想真正发展,每一个环节都要相对均衡发展。美国的好莱坞,它最重要的功能是生产、制作基地,然后它制作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拿到全世界去发行、流通。要真正让价值链形成,必须要在政府的结构上来改革。在中国,管文化创意产业的大概有十几家部门。这样怎么发展?政府结构不调整,政府的职能不转化,就没法发展了。现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思路、制度都还存在问题。
还有一个现象是,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人们似乎更多地关注“产业”及其带来的经济利益,而较少真正地关心“文化和创意”。据相关新闻,全中国报批和在建的主题公园大概有2000个,你说中国人真的需要两千个主题公园吗?全世界加起来可能都没有2000个主题公园。这完全没有必要。因此,我们必须避免盲目追求“忽悠”效应,低水平重复建设,缺乏真正的创新意识的不良发展倾向。

未来发展:“硬件”的机遇,“软件”的挑战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新的一年中,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胡正荣教授指出,只有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双管齐下,我们才能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契机。

前面谈到了很多存在的问题,但有问题也恰恰说明了存在着发展机遇。机遇越多,可以改革的地方也越多。然而,中国目前的现状是,机遇是有的,但大家都在观望;都说有机遇,但不知道在哪。这其中,我觉得有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为什么大家不知道机遇在哪,客观原因就是现在的政策给大家提供的施展的空间相对有限,即“戴着镣铐在跳舞”。主观原因在于自身的、个体的问题。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因为种种制约,还是原创性不够。
拿新媒介来看,新媒介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必须搭上新媒介这班车,未来才能不落伍。必须要发展数字电视、高清电视、数字广播等等。但是更新的移动技术,比如3G,你会发现,媒介之间的界限其实真的挺模糊的,在3G音视频移动,都可以上传、下载的情况下,就意味着媒介面临的挑战更大了。但所有这些东西,你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只是一个载体而已。载体之后是内容。内容不就恰恰是文化创意产业要做的吗?因此,可以说,由于“硬件”的进步,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机会;但由于“软件”的短缺,使我们这个机会的实现受到很大制约。未来的发展,只有在“硬件”和“软件”这两个方面同时施力,尤其在“软件”上加大力度,文化创意产业才能更健康、更稳健地向前发展。

07展望与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

2007年将是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一年。这一年要召开的党的17大将会有更新的相关政策政策出台;各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从前几年的躁动中逐步冷静下来,开始走入更加理性而务实的轨道。

高校集中了人力和智力资源,所以说高校肯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上游,更是上游的支柱,它需要担负更多的资源提供,将资源创意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制作文化产品等重要功能,当然,高校也必然要加入到文化创意产业的下游,如集成发行和流通。不过,说到底,高校的作用更多的是在上游。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参考》2007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