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海湾战争彻底奠定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全球新闻领域,特别是电视新闻领域的地位。它开创了电视专业新闻频道,而且是全天、全程直播、全球覆盖的先河,创立了全新的“实时空”直播新闻理念,也拉开了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中电视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新的互动关系模式。CNN的异军突起,世界电视业看到了电视新闻频道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表现在市场新、门槛高而竞争者少且赢利潜力巨大,而且表现在新闻对社会政治经济日益突显的影响上,同时,新闻频道也是一家电视台综合实力的标志。
中国电视业正在从以大而全格局、数量增长为特征的粗放式发展阶段转向以外部资源重组、内部结构调整为主的集约式整合阶段。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做得不错,特别是那些本地化的栏目,但目前也存在细节和工作体制的问题。经过五年的发展,可能要从粗放转为精细,新闻频道面临一个战略转型时期。
建议一:新闻题材的去边缘化。新闻的选材应该进一步拓宽,如果以“下三路”为主,会带来收视率的短期迅速上升,但会对频道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障碍,不能维持对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力以及对经济的驱动力,会造成频道的边缘化。一个专业的新闻频道,不仅要追求高收视率,更要强调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在政治、经济两方面。如要兼顾高收视率及社会影响力,可适当采取“硬新闻软处理化”的方法,或将新闻进行民生化的包装。因此新闻频道选材的范围应该扩大,采用硬新闻的软处理,采取民生化的包装,可以开发更多资源,例如:体育、气象、交通。
建议二:资源的积累和储备极其重要。员工疲劳的状态的产生是工作积累和工作方式的问题,新闻频道如果对新闻素材资料的储备和积累不够,就会造成每天做节目都从原点起步的局面,如果所有的东西都追求“快、短、简”,就会形成“掰棒子”的格局。一些大的新闻频道,例如CNN,对新闻素材的积累往往非常充分,可以及时调出所需资料,这样可以减轻大量的工作压力。现有资源的精加工也很重要,在素材已经相当丰富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进行精加工,按照不同的选题进行重新组合,加强相关素材的关联性开掘。另外,资源的共享不够充分,是全国电视频道的通病,只有“点、线、面”相结合才是专业的新闻频道。
建议三:在本地化和接近性方面花大力气。根据中国特色的社会体制,省市台应以本地新闻为主体。与中央台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本地化和接近性,抓本地新闻和卖点新闻本地化的操作可能效果会更好。对于商人和政治家来说,报纸对他们的生活更有影响。对于国内的电视新闻而言,央视的重点在于报道的全面性及重要性。这就给了地方台新闻频道一个生存空间,即新闻本土化。目前有一个趋势,许多城市台都在上新闻频道,因其发现做民生新闻或城市新闻会比较有利。
建议四:节目编排的有效性,白天的非黄金时间段该如何开发,需要做市场调研,了解受众情况。另外,还应非积极开发黄金时段。新闻频道目前每晚九点半至十点半的时间,是《新闻晚报》栏目,这种编排比较传统,也比较常见。但这一时段通常是电视剧占据主流,要想把观众从电视剧频道拉过来,新闻频道会有难度。另外,《世界零距离》与央视的晚间报道时间重合,这一点也不利于吸引观众。
建议五:注重民间资源和政府资源的利用。例如可以短信调查来实现与观众的互动。要在政府、企业中有自己的关系网。信息来源的广度和操作手段上要有所改进,媒介应将民间资源和政府资源有效结合。如辽宁电视台就不办民生新闻,而是通过于政府资源的结合来树立节目的公信力。
建议六:对频道重新思考定位和策略。层次越高的电视台办新闻频道越从容,新闻的资源具有强烈的垄断性,新闻频道的模式,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都是“少而精”,新闻频道办财经栏目等于是拿着鸡蛋碰石头,因为商人和企业家的流动性都非常强,对他们影响力最大的媒介是报纸而不是电视。所以对电视来说,做什么样的新闻是对新闻频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央视新闻上就天比下就地要多,所以会给地方台新闻频道一个生存空间,目前有一个趋势,省会台也在上新闻台,因其发现作民生新闻或城市新闻更有利。福建新闻频道定位再发展问题需要做更细致的研究。频道的定位往往是通过口号来表现出来,可以看见新闻频道的定位是在慢慢变化,或说慢慢清晰,参照国外的口号,定位明确清晰。
建议七:加强品牌建设。目前国内对电视品牌的理解还是存在偏差。赞成新闻频道成立品牌部,但是声势造出来不等同于品牌造出来,对于媒介来说,品牌最核心的要素在于创造力,有创造力才容易出品牌,节目出品牌的根源在于节目的质量,要下“内功”。一个栏目要想造声势,很容易,通过各种活动宣传推广就可以做到。但一档栏目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内容。如果内容经不住推敲,声势造得再大,也只能是一时的。品牌的核心是创造力,节目是一个台赢得受众的根本所在。拉里金从不做活动,他注重的是在栏目上动更多脑筋。当然,我们提倡活动和节目之间的有机结合。另外要让栏目和活动有机联动起来,要做政府、企业、老百姓之间桥梁性的活动,让老百姓与节目、主持人本身拉近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