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荣:中国自主国际传播知识体系构建

原创 胡正荣 新闻与写作 2022-12-12 11:00 发表于北京

中国自主国际传播知识体系构建

国际传播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国际传播研究更成了新闻传播学界最为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

从现实看,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关系到中国国际话语权,关系到改革发展的外部舆论环境,关系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实现。从政策看,2021年5月31日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且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要求“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些都是针对中国国际传播实践做出的判断与决策。从学术研究看,中国现有的国际传播理论更多的还是舶来品,其理解力、解释力都有这些理论生产时的情境有限性和在地适应性,很难完全有效服务中国实践。今年 4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中国国际传播的创新发展,同样需要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予以总结与研究,支撑与引领。

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要遵循知识生产的基本科学规律。社会科学中的知识创造与生产都是基于对社会现实进行观察、总结、归纳、研究而兴起和发展的,通过对现实实践的概念化,对事实进行初步抽象,然后再将同类概念进一步范畴化,形成了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接下来通过对研究对象深化认识,关联理解与判断,逐步形成一种解释、分析的框架,即结构化。然后将研究发现与结论置于不同社会情境中进行验证,从而得以普遍化,形成了广为接受的知识体系。由此可见,一个领域知识体系的形成一定是基于社会现实的,准确说,就是基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国际传播也是这样的人与内外部世界进行互动的一种实践活动,国际传播知识体系正是将这种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与抽象,进而体系化的结果。因此,国际传播知识体系也脱离不了这样的知识生产的规律。

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要有实践观。国际传播是一种实践活动,新闻传播学也是一门实践学科。因此,国际传播知识体系的建构应该是以实践为起点,以实践为对象,在实践中形成,用实践来检验的一种学术活动过程。当下中国如此丰富的国际传播实践,特别是其中呈现出来的历史与现实、成绩与问题、进步与困惑、目标与障碍、战略与战术等都是最有营养的学术土壤,坚持问题意识、实践导向,好好在这块土壤上耕耘,一定会大有收获。国际传播知识体系不是象牙塔里的把玩之物,而是需要通过知识转化实现其价值,因为国际传播知识体系本身就是可转化的知识。因此,国际传播的知识生产起点是实践,其终点也是实践,即基于实践生产出来的知识又需要转化成实践成果,需要实践去检验其有效性。

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要有开放观。国际传播实践本身就是开放的系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五千年文明的本来,全球文明的外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未来都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的对象和丰富给养。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一定是融通中外的、蕴含共同价值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体系。 

胡正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文刊载于《新闻与写作》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