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荣:国际传播的三个关键:全媒体·一国一策·精准化

转自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
2017年7月27日,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胡正荣教授受邀与会并作了题为“国际传播的三个关键:全媒体·一国一策·精准化”的主题发言。

此为发言摘要版,分享如下。

2017年1月18日,习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提出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给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现代国际传播新体系,下一步更应“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注重内涵发展,善用新兴媒体,制订“一国一策”,增强传播实效。

我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三个思考:第一,应建设以全媒体为基础的国际传播体系;第二,应采取“一国一策”的原则制订国际传播方案;第三,应强调以精准化为特征的国际传播效果。

一、以全媒体为基础的国际传播体系

目前,我国的国际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倚重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对新兴媒体的调动则有力不从心之感。然而媒体潮流难以逆转,新兴媒体不容忽视。我国的国际传播主力军应当更加注重新兴媒体、新兴技术、新兴终端的运用,构建立体化、智能化、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全流程的新型国际传播体系。

这里需要注重四个关键。第一,适用多终端。第二,善用大数据。第三,立足多场景。第四,追求高智能。国际传播者应该能够利用新的信息采集技术和手段获得海量素材,以贴近性思维创作易于接受的跨文化内容产品,并利用感知智能去判断特定场景下人的状态和需求,利用运算智能和大数据去将适当的内容推送给另一个文化背景下的使用者。换言之,追求国际传播内容与用户场景在跨文化环境下的精准匹配,才能防止“对空讲话”(speak into the air),走向真正的实效。

二、以“一国一策”为原则的国际传播方案

覆盖全球的中国国际传播网络已经初步形成,兼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国家、地区和城市都有所布局,形成了良好的局面。

这一网络的建成要求我们要针对每个对象国,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实施一国一策,制订具有适用性的国际传播方案:既要讲求区域协同,又要讲求国别差异;既要讲求长期谋划,又要讲求因时而动;既要讲求立场稳定,又要讲求策略灵活。应当努力做到因国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注重国际传播的分众化和适用性。

三、以精准化为特征的国际传播效果

凡是带有意图的传播活动,一定会聚焦于传播效果。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开展多年,一方面致力于不断提升传播实效,另一方面也力图发展出适用的国际传播能力评估体系。但由于国际传播活动规模大、范围广、目标偏向宏观、参与主体偏向泛化,使得其效果的达成并不那么容易,即使对其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和掌握,也还没有特别成熟的指标、技术和方法。

这也就要求中国的国际传播要一改过往偏于“粗放式”的局面,而是以“精准化”作为新的目标。所谓精准化,意味着国际传播要从供给方和需求方都做到精准。首先,要推动传播主体的精准化,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内容垂直化基础上做精准化的内容产品;其次是传播对象的精准化,了解其所思所想,进行细致分层;最后是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精准传播,让精准化主体/内容与精准化对象及其场景高度匹配,从而达到精准化效果。

小结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外国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故事更多地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我在这里提出的三个思考,以全媒体为基础建设国际传播体系、以一国一策为原则设计国际传播方案、以精准化为特征追求国际传播效果,希望能够为中国的国际传播战略提供思路上的启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