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国广播》,2019年第10期
【摘 要】随着媒体融合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广播下一步发展方向引人关注。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全媒体”概念为导图,深入阐述了广播向垂直化、场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路径,走智慧化路线,在互联网下半场竞争中,以集合优势,共商、共建、共享广播的未来。
【关键词】媒体融合 全媒体化 广播云 类型化产能
自从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现在考虑问题都是从媒体融合的角度上去思考,在媒体融合这个大的框架下去实施;未来一两年来5G和AI正越来越多地闯入我们的生活,大概2022年或者2025年,就会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智慧生态系统,广电总局刚刚发布了《关于促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个《意见》里面明显界定的时间就是2025年。广播的全媒体化与智慧音频生态,看似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其实更像事物发展的两个阶段。
所以,我提出的问题就是,在媒体融合这个大的框架下,怎么去发展一个广播的智慧音频生态。
目前,广播所处的阶段是全媒体化发展阶段。
说到广播的全媒体化,今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人民日报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提出“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的要求,并明确提出一个“四全”媒体概念: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阐述非常具体、到位。
什么叫全程媒体?全程媒体实际上是一个全时空的概念。也就是说,人跟外界世界,在任何时间、空间下都是要打交道的。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什么介质的媒体,只要能够在任何时空都覆盖到你,就可以成为全程媒体,这个趋势将在5G普及后带来的物联网时代更显突出。
全息媒体。互联网其实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最大的影响之一是带来的虚拟世界和虚拟空间,所谓的全息,对于互联网人来讲,其概念就是全现实,也就是真实现实和虚拟现实融合后的全现实。
什么叫真实现实与虚拟现实的融合呢?
我举一个现实当中最典型的案例,有一次周杰伦的演唱会,虚拟现实呈现的邓丽君和真实现实的周杰伦可以同台演出,这就是一个真实现实与虚拟现实共生在一个全现实下的例子。事实上,我们未来要感受5G和AI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就是在一个在全息空间下的强互动、强体验。
全员媒体。不能简单把“员”解释为人,这太简单了。全员的链接才能够做成一个真正的全媒体。全员是什么?不光是指人,一定指社会发展的所有要素的融合才叫全员。我们所说的全员的链接,是指你把人、财、物都链接上,这才是真正伟大的地方。传统媒体已经把人都链接了,现在中国的电视覆盖率是98%,广播的覆盖率是97%。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广播电视还是不赚钱啊?就是因为没链接物,没有链接资金,没有链接消费。这才是传统媒体的短板。所以,现在传统媒体人也明白这个问题了,主动与新媒体合作,2016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节目中,与微信合作,开了一个摇红包环节,瞬间从人到物,又链接到了资金。
全效媒体的概念比较好理解,当你把你的时间和空间都能够覆盖到的时候,那你这个媒体一定是全效的媒体。
广播人在广播全媒体化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很多地方的交通广播和各种各样的新媒体频道,做得已经不错。归纳一下,广播全媒体的基本进程,大概是这个路径,即单媒体广播进化到融媒体广播,最终迭代到音频全媒体。
传统广播非常单一,必须往全媒体上发展。但是如果要想真实现全媒体的话,就必须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四全”媒体概念。
广播实际上是受互联网冲击最小的,但是受其影响的后果可能来得是最快的。什么意思呢?电视这个大屏介质不会消亡,再发展都不会消亡,但是广播收音机这个介质,2025年之后有多少还会再用收音机?这个介质将会消亡得最快的。任何时候,人都需要各种屏幕,包括大屏,只有小屏是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互动感受和体验的。
这里我要说说云端化。云端化是一个阶段性的概念,实际上在5G这个时代,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云端的问题了。云端是广播人把内容资源、用户资源、客户资源包括我们现在提得最多的政务资源都云化,并且足够地垂直化、足够地场景化。这个云可以是你的私有云,也可以是公有云。
这些是必须要做到的,因为你不做这个东西,所有的资源是没法打通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媒体融合进程中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打通得并不那么理想,尽管有中央厨房或融媒体中心,也并不是都实现了所有资源的云端化。如果频道和频道、频率和频率资源不能完全融通,那你未来几乎一切东西,就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米”都是来自云上的,没有这些“米”,未来的资源利用率,未来的资源开拓率和再生创造能力就会非常差。
如何做这个云?实际上就主要解决几个问题:首先,我们广播人的供给侧改革怎么做,现在这个媒体融合里面一个最大的痛苦就是存量怎么变?我们现在已经看到有些媒体已经大规模开始改革存量了。改革存量就是要使类型化的产能大量增加。什么叫类型化产能?就是越做越垂直,越做越场景。我们现在太多的节目仍然是现在基于广播内容的节目,太多的仍然都是口水化的内容,高高浮在上面,一定要垂直下去,精耕内容所涉及的上下游打通的各种可能。
其次,提高专业化水平。我们现在明显可以看到相当多自媒体都在做音频,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并不亚于我们,比如人家的声音可能没我们好,人家的操作手段和生产工具可能没我们有经验,但是人家的垂直化的程度已经超过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谁还会听你一个主持人在那里泛泛而谈、絮絮叨叨?我们必须走专业化道路,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怎么提高?一个是领域的专业化,一个是制作的专业化,尤其是门槛的专业化。
再次,扩大广播垂直化内容。当各个台都集合到一起,中国的广播都能垂直到所有领域,这种垂直化供给的量,会明显增大。垂直、专业、细化然后类型化,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广播带来二次革命。
最后,场景化服务。我们现在的广播,除了家里的收音机和车上的车载收听,就得借助第三方新媒体平台。中国的广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到现在为止,还是各自打造各自的平台,没有走到一起去。实际上,小而散,没有一个聚合类自主平台,这是我们现在一个很要命的地方。有没有人想要打造一个中国广播人自己的平台?汇聚所有的流量都到我这儿来。这才应该是我们云端的能力。我们要打造平台,要共商、共建、共享一个中国的广播云。
我们的优质资源相当多,而且中国音频的最优质资源仍然在广播人的手里,广播人应共商、共建、共享广播的未来。如何说在互联网上半场我们没有发挥出广播的优势,那么在互联网下半场我们一定要积极抓住垂直化、场景化、智能化这三个关键点,做好全媒体化,打出广播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片天空。
(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作者在2019年“中国广播大会”论坛上所作的演讲报告)
(本文编辑整理:饶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