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荣 李荃:智慧视听生态:传统广播转型的未来方向

本文刊于《中国广播》杂志2020年第9期

导读

广播因信息技术迭代而产生全新传播形态。用户接收习惯、信息交互方式将是传统广播转型发展的目标所在。广播要在现有内容、平台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变革,突破“眼球经济” “耳朵经济”的认知局限,致力于打造“智慧视听生态”。

移动性、伴随性:传统广播转型发展的立足优势

以声音为介质的广播诉诸于人的听觉。这意味着广播能够在休闲、运动、工作、开车等多元场景下充分解放人们的眼睛和手脚。传统广播作为一种媒介形态凭借其移动性、伴随性形成了其独特的立足优势。

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手机为代表的各类移动终端成为人们信息获取的重要端口,广播的移动性优势也在技术的赋能下凸显。广播与移动互联时代人们的碎片化信息接受习惯产生天然契合。

麦克卢汉认为广播能够实现心灵和社会合二为一的共鸣。源自于生命本身的声音可以通过讲述节奏、语音语调的灵活变化来传达痛苦、快乐、渴望等人类情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广播不能只被认为是声音媒体,也应当被视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心灵媒体,即能够在用户收听的过程中令其产生情感共鸣与丰富想象。通过广播这种形态,信息可以借助声音这种零距离的交流、沟通方式直接触达用户心灵深处,从而实现贴心的陪伴。

初见成效:当下我国传统广播转型的实践现状

1.立足内容导向,优化供给结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品质声音聚合分发平台“云听”的内容供给结构为传统广播的转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示范性样本。

“云听”依托总台的资源优势,将原央广、国广的优质音频资源统统收录,并以泛文艺、泛知识、泛娱乐三大品类作为内容供给的聚焦点。在具体的内容构成上,“云听”主打包括“听广播” “听精品”和“听电视”在内的三大板块。“听广播”基于自有平台,将全国电台直播流聚合在一起,实现了从国家台到地方台再到本地台的全覆盖,来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广播服务,同时借助数字技术解决了广播转瞬即逝的固有缺陷,使用户得以享受碎片化的广播节目点播收听服务。“听精品”则为用户提供了有声读物、知识付费内容和头部IP在内的多元内容,用户既可以在声音的海洋里畅听世界名著,也可以通过细致的讲述了解大千世界、各地文化。更重要的是,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云听”将会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市场的热点聚焦出发,不断进行内容生产和优质版权内容的引入来丰富内容池。“听电视”是通过对总台的视频资源进行降维开发再生产,将人们所喜爱的视频内容进行音频化呈现,并与“央视频”平台实现联动共鸣,从而有效提升传播效果。

2.发力平台建设,支撑行业发展

今天,平台的价值愈发突出。作为连接供给方和消费方的关键节点,平台不仅是流量的集聚地,更是各类资源的汇合点。传统广播想要在网络空间内重寻影响力,必然要借助平台来更加广泛的聚合资源、吸引用户。当前,大多数传统广播选择与较为成熟的商业平台进行合作,以期借助第三方平台的流量优势。如果说优质内容是媒体机构决定生存与否的核心,那么平台建设就可以视作其能否不断发展的保障。考虑到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应当是内容服务与渠道平台的有机结合,因此搭建自主可控平台充分实现汇聚用户、沉淀数据,为转换和深度开发用户价值提供支撑。

作为传统广播转型的引领者,总台在自有平台建设上一马当先,在聚焦“云听”客户端的同时,中国广播云平台的搭建也是总台面对时代挑战的重要举措。中国广播云平台以不同层级平台的连接、打通为基础,旨在通过全媒体的采编系统来进一步放大传统广播的内容供给优势,进而实现上下联动、内容共享的整体局面,最终有效提升传统广播的影响力。在央媒的示范带动下,各级媒体纷纷响应。在自有平台建设上,上海广播电视台以融合变革专项资金“阿尔法基金”为依托保障,将@radio广播全媒体制播平台作为传统广播实现转型发展的核心支撑,来实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提高自身舆论引导力的战略目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则将资源集中于建设广播电台全媒体“中央厨房”生态系统,并借助全新的自有平台来重构内容生产流程,将不同网络之间安全互通、场景采编的移动化和统一平台生产、多元渠道分发等三方面的实现作为转型目标,以期构建契合时代特征的供给机制和传播体系。

理念、技术、内容:“智慧视听生态”的三个关键点

在互联网已经成为数字时代基础设施的今天,文字、图像和视频的入口价值已经被充分挖掘,声音凭借其便捷性、易得性将成为互联网的最后一个入口。对于旨在实现转型发展的传统广播来说,发展的未来就是要以声音为起点,以“智慧视听生态”的最终形态连接一切价值节点。

1.突破理念认知局限,创新体制机制

在媒体融合的语境下,主流媒体形态应当是以全息、全效、全员、全程为特点的智慧全媒体。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单纯的声音、视频、文字等不同的传播形态都有其场景优势,也同时具有巨大的局限性。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未来的信息消费应当是场景化、沉浸式的,是根据用户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智能转换的,而声音、影像都应当成为全媒体感知用户需求的入口。传统广播想要经由媒体融合走向全媒体,以一种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智慧视听生态”理念去适应未来声音与视频汇流带来的高智能入口趋势,从而引领传统广播的转型发展。

2.拥抱新兴技术浪潮,把握发展机遇

作为技术驱动的社会变革,技术无疑是媒体融合的固有基因。在即将到来的智慧全媒体时代,各种新兴技术的大汇流,尤其是5G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交汇会引发行业的升级迭代,也将为广播的转型带来发展机遇。

5G作为一种传输速度快、延时低、连接密度高和带宽大的新型信息网络,将赋予传媒产业更加多元、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应用前景。伴随着互联网完成全面覆盖,5G将在此基础上满足不同设备、用户、场景和需求的接入要求,搭建起一个各种连接都能成为介质、载体和媒体的物联网,从而真正实现万物互联的图景。在这个网络中,声音、视频的入口作用将被无限放大,同时高速率的传输也让广播场景化、实时化和多维化的强互动成为现实,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另一个将对传统广播转型产生颠覆性影响的技术是人工智能。当下,人工智能仍处于初级阶段即运算智能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技术已经基本实现了精准的推送与触达。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的下一个阶段即感知智能阶段将能使声音与视频等入口实现完全的场景化,智能物联网设备将会根据用户给予的线索来准确判断用户所处的场景和用户当前的状态,从而实现产品、服务场景的智能对接,使得全息、沉浸、交互和场景体验成为全媒体时代的用户体验常态。

3.拓展内容想象空间,落实垂直战略

对于广播来说,想要进一步扩大内容优势、吸引更多的用户,就必须突破内容想象空间,在更加广阔、多元的范围内对接不同类型的社会需求,寻求内容、服务所涵盖维度的延伸拓展。

广播应当在提供给信息资讯内容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移动互联时代分众化、差异化的信息传播趋势,探索更加新颖的收听形式,同时依托汽车、智能家居等物联网硬件加大垂直类、细分类、服务型的内容供给,并基于垂直深耕所带来的用户黏性和私域流量来探索更加多元的业态延展,从而有效提升自有内容、服务的用户行为转化率,以期获取可观的社会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