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受众变化
据有关市场调查数据表明,2006年听众构成呈现出这样一种态势:男性、青壮年、初高中文化程度、中等及中等以下收入的群体是最主要的听众。从性别上来看,男性高于女性;从年龄上看,35岁-44岁最多、其次是45岁-54岁和25岁-34岁、65岁以上和15岁-24岁、55岁-64岁、最后是14以下的,可见中年、壮年和青年是广播的主要受众;从受教育程度来看,高中、初中更喜欢听广播;从受众的经济地位来看,高收听率人群集中在中等及中等以下收入阶层(见图2.6);从收听场所来看,在家收听仍然是主流占74%、14%是在车上、9%是在工作或学习场所,其中在车上收听的人群集中在25岁-44岁、高中及大学以上教育程度和高收入阶层(见图2.7),不过近年来车载收听率增长迅速,移动听众年增长率达20%。从收听节目类型而言,新闻综合频率集中在45岁以上的听众,而且随着年龄增加而收听率增高,男性略高于女性;音乐频率则集中在10岁-34岁,以青少年为主,女性多于男性;交通频率集中在25岁-54岁,中青年为主,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从教育程度上来看,新闻综合频率受到各种教育程度普遍青睐,而且小学及小学以下和大学本科以上的人群视听率较高,呈现出两头偏高的态势;音乐频率集中在中等文化层次,高中、中专和初中收听率最高;交通频率与音乐频率相类似,高中教育程度收听率最高。
图2.6 2006年全天时段听众构成图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2006年三波调查期间18城市组合)
图2.7 2006年车上听众与全体听众特征比较图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2006年三波调查期间18城市组合)
|
男 |
女 |
10~14 |
15~24 |
25~34 |
35~44 |
45~54 |
55~64 |
65+ |
小学及小学 以下 |
初中 |
高中 |
大专 |
大学本科及 以上 |
新闻综合 |
23 |
22 |
19 |
14 |
15 |
17 |
23 |
32 |
39 |
30 |
22 |
20 |
22 |
26 |
音乐频率 |
18 |
24 |
31 |
34 |
29 |
20 |
14 |
13 |
13 |
18 |
19 |
22 |
22 |
21 |
交通频率 |
22 |
14 |
15 |
16 |
22 |
27 |
20 |
13 |
8 |
11 |
19 |
21 |
19 |
17 |
表2.3 2006年全天时段主要频率的市场份额统计表(单位%)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16个三年连续有调查数据的城市)
(四)制播分离的探索之路
自2003年我国开始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各地都在进行着有益的尝试性探索。近年来,北京电台、电视台在“制播分离”改革和可经营资产剥离转制中颇有成效。北京电台依托各专业频率,在全资公司北京广播公司旗下,成立了7家控股公司,产业运营布局基本形成;特别是成立了节目制作中心,“制播分离”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北京电视台所属的京视传媒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了对紫禁城影业公司的控股;依托动画频道成立了卡酷动画公司。
(五)新广播产业形态及其发展
毫无疑问,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影响是深远而深刻的,当技术与人们对其的实际需求结合之时,就产生了新的媒介产业形态。由此,传统意义上的广播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数字广播、网络电台、播客等多种广播形态,满足受众的丰富多样的个性化需求。
1.自
2.网络电台(Net Radio)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为受众提供收听、收看和下载多媒介广播节目的新型广播形态,与传统广播相比,其传播途径、播放和接收终端、收听场合和范围等得以推展,呈现多样化,交互性不断在加强。网络电台发展很快,至今无法统计出其确切数目,目前国内较大的网络电台有:21世纪网络电台(radio.21cn.com)、猫扑网络电台(radio.mop.com)、星空电台之家 (www.654789.com)、美丽元素网络电台(www.sbtop.com)、萤火虫网络电台(www.52yhc.com)、生活365网络电台(www.52yhc.com)、星晴网络电台(www.sradio.net)、163888网络电台(www.163888.net)等。
3. 播客(Podcast,即Personal Optional Digital casting的缩写),与传统广播相比,受众的主体性更强,可以选择收听的内容、时间以及以何种方式让其他人也有机会收听,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音视频互动和分享。据中国互联网协会有关调查表明,2006年我国播客和视频分享网站用户规模为7600万人,预计近三年用户规模有望年增40%。[1]。诸如“土豆网”“胖大海”“反波”等一些颇具专业水准的个人播客,彰显着广播新生代的魅力,一些电台也加入其中,2006年3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旗下网络电台银河台网站(www.radio.cn)在新的一轮改版中重点就是开办播客,SMG(上海文广集团)音乐部官方网站也开通了自己的播客。
三、2007年电视产业的发展
目前,广告收入仍是衡量我国大众传媒行业重要指标之一,2006年全国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广告总经营额为848.7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122.8亿元,其中电视为453亿元、报纸为312.6亿元、广播59亿元、杂志为24.1亿元,从这个角度上看,电视业在整个大众传媒业市场中,占据了53%的市场份额,居于绝对优势地位(见图3.1)。而从电视产业内部来看,总局直属单位广告收入为107亿,各级地面电视广告收入约为277亿,各省卫视和其他全国覆盖的台收入约70亿(图3.2)。同时,2006年、2007年电视广告一路上涨,特别是央视借助“香港回归十周年”、新电视剧、亚运会和奥运会前奏,广告标的物价格这两年增长率都达到10%,预计2008年会上涨30%,而地方卫视也不示弱,湖南卫视、四川卫视等也都有较大的增长[2]。在电视业领先和增长之余,我们也看到我国电视市场结构正处于央视、卫视和省市地面电视纷争天下,而电信、互联网等行业加入角逐之列,市场格局变得更为复杂。同时,随着政策的调整,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日渐涌入国有垄断的电视市场中,国有和民营电视节目机构在角逐与联合中构筑着我国电视产业结构。而从节目形态上看,励志类真人秀、UGC等新兴的节目不断涌现,内容生产得以进一步发展。到2006年年底,全国共有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机构2070家,制作电视剧546部18133集、动画电视195部8866集;生产动画片8万分钟。节目形态的变化源于受众的变化,特别是受众收视行为的变化,从世界范围内来看,随着媒介市场步入相对过剩的时代,电视的收视率普遍在下降。我国电视业亦是如此,2007年第一季度我国各级电视频道收视率同比下降了2%(见表3.1)。基于移动通信、数字、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新媒介形态正在分割着人们的休闲时间,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电视产业形态,而2007年我国电视产业也步入了一个数字电视的后整转时代。
图3.1 2006年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广告收入份额图 图3.2 2006年全国电视广告收入构成
(数据来源: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计财司) (数据来源: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计财司)
|
2006年第一季度 |
2007年第一季度) |
涨跌幅度 |
各级电视频道 |
13.722 |
13.515 |
-2 |
31个省级卫视频道 |
2.323 |
2.501 |
8 |
表3.1 2006-2007年第一季度全国各级电视频道组全国收视率同比变化表(单位:%)
(数据来源:CSM35中心城市2006-2007 4+ 全天)
(一)天气预报、综合新闻、电视剧等节目形态排在电视节目收视的前列
国内通常把电视节目形态分为新闻类、社教类、文艺类和服务类四大类。实际上,在具体节目编排和研究中,又将其进一步细分为:专题类、新闻(访谈、播报、调查)类、连续剧、电影、综艺节目、动画节目、真人秀节目、娱乐(播报)节目、科教类节目、法制类节目、生活资讯类节目、农村节目、情景喜剧、体育类节目、旅游类节目、探索类节目、讲述故事类节目、访谈类节目等等。从整体情况来看,2007年平均收视率排在前列的有天气预报、综合新闻、电视剧、真人秀、法制和体育赛事,这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长沙等几个主要城市的2007年5-8月电视节目收视排序前10位的节目中可见一斑。北京: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台的天气预报,月平均收视率在13.2%-14%,其次是法制、体育和电视剧,再次是北京新闻、专题节目;上海:排名第一的是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的“新闻透视”,月收视率为9.7-10.2%,其次是“新闻报道”等其他新闻节目、天气预报和电视剧;广州排在收视前10位的大多是电视剧(都是香港翡翠中文台的),其次是综艺类节目和真人秀节目;长沙:收视排名在前十位的节目类型包括湖南卫视自制的真人秀节目、综艺类节目、天气预报和电视剧。西安:排在首位的是天气预报(7.9%-8.2%),其次是新闻、体育和电视剧。(相关数据见2007年5月到8月CSM全国12城市主要频道节目收视排行TOP10)。
(二)电视受众的规模呈缓慢缩小趋势
2007年我国电视受众人均收视量比2006年略有所下降,前八月平均人均日收视分钟数由2006年的189.47分钟下降到186.81分钟(见图3.3);从2007年1-8月各月的情况看,除3月和5月比2006年的人均收视分钟数有所增加、4月和8月与2006年持平外,其他月份都城下降趋势,特别是元月、二月份正值寒假和春节期间,下降的幅度颇大(见图3.4)。根据CSM有关统计表明,虽然2005年到2007年整体观众收视时长趋于平稳,但呈现出缓慢下降的势头,特别是15-24岁青少年收视群体的收视规模正在缩小,无论是从日均收视量还是日均到达率来看都呈下降趋势(见图3.5和3.6)。
图3.3 2005年-2007年35城市整体目标观众日均收视量变化图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图3.42006年和2007年各月人均日收视时长变化图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图3.5 2005年-2007年35城市15-24岁目标观众日均收视量比较图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图3.6 2005年-2007年35城市15-24岁目标观众日均到达率比较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与互联网等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据2007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目前我国网民集中在30岁以下普及率达77.7%(1.1435亿人),其中24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51.2%,占学生网民的96.4%,他们也是互联网普及率最高(52.3%)、人数最多(8294万人)的群体,其中18-24岁为最多(25-30岁的次之)。毫无疑问,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分割着受众的休闲时间,特别是在24岁以下(80后一代)这种趋势更为明显(见图3.7)。
图3.7 目前我国不同年龄网民规模和普及率比较(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CNNIC)
[1]CNNIC:《全球互联网统计信息跟踪报告》,第28期,2007.06.
[2] 《中国广播影视》,2006年11月下半月,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