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荣:全球化、本土化与媒介知识分子

胡正荣
自从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以来,全球化课题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全球化不仅是经济领域的过程,还包括了政治、技术、社会和文化。在“911事件”之后,面对基督教文化同伊斯兰文化之间激烈的价值冲突,世界各国开始反思文化全球化给第三世界国家所带来的冲击。

从理论上来讲,文化全球化应当是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尊重、并立互存、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某种单一主流文化淹没其他民族文化的过程。文化的多维性、异质性、多样性应该得到充任的尊重和发展。 继续阅读

开局之年 和谐之旅—2006年中国广播影视年度发展报告


胡正荣 李继东 黄 炜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起始之年,是大力建构和完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开篇之年,也是广播影视业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回首这一年来的广播影视业发展与建设,有两组关键词很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一是以村村通广播电视等为重点工程的公共服务,二是有了重大突破的广播影视数字化。 继续阅读

创意何在——对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解读

胡正荣
当下,“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非常热门,已经成为焦点性的词汇。但是,“文化创意产业”或者“文化产业”究竟指的是什么?在发达国家,不管叫“文化产业”或者叫“创意产业”,这个行业本身发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称“创意产业”的有英国、韩国。欧洲其他国家有的愿意叫“文化产业”。在美国,没有“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因为社会高度的法制化,一切创造力产生的产品都有版权,比如绘画、歌曲、舞蹈、电视节目、广播节目都受到版权保护,不能抄袭,因此基本叫做“版权产业”。虽然在发达国家的概念叫法不一样,但是实际上这个产业最核心的就是创造力。
继续阅读

娱乐创新,激流勇上——上海东方卫视娱乐节目发展之我见

胡正荣 唐晓芬

  在中国电视被“娱乐”得面目全非的今天,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积极整合娱乐资源,激流勇上,打出海派娱乐文化的鲜明旗帜,以其主流、时尚和亮丽的风格,为中国电视娱乐风尚写下新的注解。而作为旗舰频道的东方卫视,是文广集团面向市场、面向全国的战略下的产物,更是在娱乐创新上下足功夫,成绩自然不斐。致力于成为海派电视的领头羊的东方卫视,如靓丽的摩登女郎,标新立异、博采众长,敢于打破成规,锐意革新,广采博纳,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理念和姿态,在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战国”时代,已然初露峥嵘。 继续阅读

转变内外传播观念,适应国际传播战略的新变化


作者:胡正荣 郑亮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西方媒体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并且多角度、多侧面地报道中国。那么,近年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有哪些特点,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及中国面对这种变化需要如何转变传播理念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传播战略来构建自己的国家形象是本文关注并将讨论的问题。 继续阅读

创造力是文化创意产业核心


胡正荣 2006-04

文化创意产业或者文化产业究竟是什么?英国、韩国将这一产业称之为创意产业,而欧洲一些国家则习惯称其为文化产业,美国则没有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基本叫作版权产业。尽管对这一概念叫法不同,实质上,这个产业最核心的就是以创造力为根基。 继续阅读

新闻资源的深度开掘—给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建议

1991年海湾战争彻底奠定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全球新闻领域,特别是电视新闻领域的地位。它开创了电视专业新闻频道,而且是全天、全程直播、全球覆盖的先河,创立了全新的“实时空”直播新闻理念,也拉开了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中电视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新的互动关系模式。CNN的异军突起,世界电视业看到了电视新闻频道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表现在市场新、门槛高而竞争者少且赢利潜力巨大,而且表现在新闻对社会政治经济日益突显的影响上,同时,新闻频道也是一家电视台综合实力的标志。 继续阅读

“听”凤凰

胡正荣 沈东

凤凰台在香港,但毫无疑问的是,不管开办多少个美洲台、欧洲台,凤凰卫视的市场根基是大陆;凤凰台经常把观众带到充满变数的第一现场,但是凤凰主持人的话在哪里还是比谁都多,“听”凤凰台远远要比“看”凤凰台来得家常。身在香港的凤凰,使用的是普通话,以此标榜自己非地方台的身份,华语台的抱负。凤凰的镜头可以跟着女记者深入前线,可是三招两式之后,必定是回到老头领队滔滔不绝的演播室主场中来,让人觉得主持人和评论员永不停息的嘴巴好生了得。 继续阅读

后WTO时代我国媒介产业重组及其资本化结果—-对我国媒介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by Hu Zhengrong
一、认识我国媒介产业重组的政治经济学框架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被学者和业者设置成为一个普遍适用的、解决众多问题的议程。这种议程设置的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动因,学界和业界的种种观点都贯穿着长期意识形态化后强烈的反作用倾向,希望借助外部力量,特别是外部经济力量解决内部媒介的意识形态问题。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简单化的线性政治经济观,即自由市场必然可以带来民主政治、市民社会等结果 [1] 。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以及与之相关的政府、各种跨国公司的互动使我国媒介与 WTO 的关系变得相当复杂而非线性。我国国内业界和学界是希望意识形态问题经济化,而美国国内有相当的势力是希望将经济问题逐渐政治化 [2] 。 继续阅读